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
山西景点
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景点景区 > 山西景点

当云冈石窟遇到数字化 文明遗产触手可及

时间:2023-09-12 23:07:23   作者:   来源:   阅读:89   评论:0
内容摘要:    云冈石窟,一个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。然而,在履历的长河中,砂岩老化、风霜雨雪和兵火战斗等因素不断摧残着这座珍贵的文明遗产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云冈石窟的损坏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,从最初的挽救洞窟崩塌到景区环境整治,从石窟的水患治理到预警监测系统建设,从修复经验的积累到损坏方案......

  

  云冈石窟,一个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。然而,在履历的长河中,砂岩老化、风霜雨雪和兵火战斗等因素不断摧残着这座珍贵的文明遗产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云冈石窟的损坏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,从最初的挽救洞窟崩塌到景区环境整治,从石窟的水患治理到预警监测系统建设,从修复经验的积累到损坏方案的实施,一步步夺得了昭著的损坏效果。而今,云冈石窟在存心的损坏下,更加“真容巨壮”,一项项研讨效果精美呈现,“数字云冈”“VR体会”“行走的云冈”惊艳中外。


  日前,在晋阳湖·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数字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,云冈研讨院数字化损坏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体现,整体云冈石窟的区域图,眼前已完成三分之一的洞窟采集,预计在2031年实现云冈数字化周到覆盖。本期《山西年青报》带大伙儿来到武州山下,探寻北魏王朝为后世留下的珍贵履历印记,了解60多年来云冈石窟损坏工作背后的艰辛。


造像身上的孔洞无意为之


  由大同市区出发,一路向西来到武州山,南麓的云冈石窟气焰恢宏,绽放着穿越千年的笑颜,受到了不同肤色、不同区域的人们的敬仰。


  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的云冈石窟,自北魏以来,历经了隋唐辽金元明清,并且历代都有修筑。材料体现,云冈石窟最大规模的整修工程是在辽代。辽代的修缮首要是为防止石窟被风雨腐蚀,而在原石窟外面构建了木构窟檐,即“云冈十寺”。


  游历石窟时,不免有游人对造像身上的孔洞产生疑心。真实缘故是,在清朝曾有过多次修葺。维修的工匠先在造像上打孔,然后在小孔中插入木楔,并缠上麻绳,后来在孔口覆土并从事彩绘。这种法子固然对原物有些许损害,但从深远来看,不仅能延缓佛像的风化进程,还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。只不过到了清朝后期,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,修缮工作逐步荒芜,从而停滞。空儿一长,覆在孔口上的泥土脱落,插在孔洞中的木楔也渐而糜烂、呈现,只留下这些小孔,让以后者以为无比的莫名和蛊惑。


“三年损坏工程”获全国褒奖


  半个多世纪以来,中国政府投入巨资,先后实施了“三年损坏工程”“八五损坏维修工程”“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”“云冈石窟防水损坏工程”“云冈石窟周边环境分析治理工程”“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”等一系列巨大的损坏方式,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损坏、景区建设,云冈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

  早在1931年,云冈石佛寺保管委员会就已成立。自此,云冈石窟有了专门的损坏料理机构。1955年,云冈石窟成立专门的料理机构,老一代文物损坏工作者战胜工作和生涯条件差等困顿,先后翻修了第5、6、7窟的木构造窟檐。1958年,通过两年的筹建,专项投资铺设的电路正式开通,收场了云冈石窟没有电的履历。


  20世纪60年月,当初的国家科委将石窟损坏项目列入十年科研方案之中。为此,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“云冈石窟损坏会议”,推开了云冈石窟科学损坏的序幕。


  上世纪70年月初,云冈石窟迎来了“低光时刻”。1973年秋,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,来云冈石窟观察时指出,“云冈石窟要三年修好”。该项工程从1974年收场至1976年收场,称为“三年损坏工程”,损坏原则为“抢险加固、清除险情、维持现状、损坏文物”。


  其中,第20窟洞窟早年崩塌,释迦牟尼像成为闻名的露天大佛,仅存有大佛、东胁侍及残留在窟壁的火焰纹背光、飞天等浮雕。石雕大佛及胁侍的胸腹部页岩层风化蚀空,西壁呈倒坡悬空状。大佛后部开凿有不限定的空泛,佛头上方悬空的砖石摇摇欲坠。针对这些问题,专家们配制料石粘补页岩蚀空带,并顺势雕凿恢复旧貌,然后用化学材料对裂隙从事封锁式压力灌浆加固。同时,粘补了佛像的耳朵和鼻尖,摘取了后壁悬空的砖石。后来,这次工程中运用的“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能”受到了“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”的褒奖。


  通过“三年损坏工程”的实施,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,根本上解决了首要洞窟及雕像的稳定性问题。


让天下看到云冈石窟


  进入21世纪,云冈石窟再度开启属于自己的“低光时刻”。2001年,它站在天下面前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天下遗产委员会列入《天下遗产名录》。由此,云冈石窟成为中国第28处天下遗产。


  申遗失败,让云冈石窟受到更多关切。2005年,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同召开。该会议汇聚了中国、日本、德国、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域的300余名专家学者,环绕石窟寺考古等问题从事了探讨。


  此外,云冈石窟联合考古队在从事窟顶考古发掘时,发明两处北魏至辽金时期的佛教寺院遗迹和铸造工场遗迹。其中,北魏佛教寺院遗迹是中国现存最早、保存较齐全的石窟寺遗迹。该考古项目入选2011年度“中国十大考古新发明”。


中外携手促“云冈学”发展


  2014年,云冈数字中心的成立让云冈石窟进入“数字化”时期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能对石窟风化速度从事监测,对石窟本体从事数字化采集并建树洞窟数字档案,使用3D打印技能失败复制出云冈第3窟、第12窟和第18窟……近年来,该中心在石质文物检测技能、洞窟研讨损坏及材料档案保存技能等方面均夺得了创新打破。


  “那么硕大的体量、繁杂的空间、精湛的雕刻,造成整体三维数字化工作采集难、存储难、运用难。”云冈研讨院数字化损坏中心主任宁波说,“大窟大像,从技能到工程遇到众多实际问题,咱们通过10多年的探索,才根本解决了云冈石窟三维数字化采集的难题”。


  云冈研讨院于2021年正式挂牌成立以来,不断加大文物损坏工作力度,努力推进“云冈学”建设,夺得了初步成效。


  “建设‘云冈学’的目的,是为深入发掘云冈石窟的履历内涵找到一把‘钥匙’,让人们更好地读懂云冈的履历,从中领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明,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”云冈研讨院党委书记张焯说,云冈研讨院携手北京大学、上海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、太原理工大学、中国文物损坏基金会、敦煌、龙门、大足等院校和单位,联合展开问题研讨、项目建设等运动。与俄罗斯、柬埔寨、意大利、德国、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展开中外学术交流,促进“云冈学”的发展,使“云冈学”迈出国门、走向天下。


  半个多世纪以来,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损坏、景区建设,云冈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。然而,它却历久弥新,变的是它的履历厚度,不变的是大佛脸上祥和的微笑和世人仰望的眼光。  


  文字:田   璐

编纂:苏东峰

审核:马   燕


-->

相关评论

本栏最新更新

本栏推荐

阅读排行

 山西旅游网版权所有 网址www.shflny.org.cn 文章来源于网络  

  沪ICP备12012639号-7